德华楼
-
更新时间:
-
地址:
-
电话:
-
荣获:
-
颁发机构:
-
人均:
第一批“湖北老字号”-德华楼,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1924年,天津人李焕庭集合了武汉三镇与北方名厨,在汉口民众乐园对面开办了主营京津风味的“得华楼”,一时间轰动江城,顾客络绎不绝,生意日趋兴旺。红案的百菜十八式和白案的众多精致点心不光吸引着来自武汉三镇的食客,也吸引着包括梅兰芳先生在内的京城各大名角。
德华楼创于1924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那个动荡而又融合的年代,天津人李焕庭在汉口开办了京津风味的德华楼,一时间名满两江,风头无两。红案的百菜十八式和白案的众多精致点心,不光吸引着来自武汉三镇的食客,也吸引着包括梅兰芳先生在内的京城各大名角。
1997年,德华楼包子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2000年,德华楼年糕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2015年,德华楼被认定为“湖北老字号”;
2019年,德华包子、年糕被湖北省商务厅认定为“楚菜名点”;
2019年,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匠心传承小吃品牌;
2021年,德华楼包子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德华楼年糕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到寒冬腊月,武汉人在德华楼门前排队买年糕买包子买水饺的队伍,整整齐齐三长条,颇为壮观。尤其是买年糕的队伍,一直排到了六渡桥天桥下,那是江城一道独特的街景,也是许多老武汉人抹不去的记忆。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德华楼历经九十余年的蜕变与改革,从“得华楼”到“德华楼”依然扎根武汉。白案中最为精品的包子和水磨年糕经过代代传承与改进,久盛不衰,成了如今德华楼的招牌,也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德华楼的水磨年糕,选用当年出产的上乘大米作原料,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年糕就成型了。有“玉色晶莹、韧而光滑、煮而不糊、炒而不粘”的美誉。
清末有诗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寓意了中国人“过年吃年糕,年年高”的美好愿景。
德华楼的水磨年糕,选用当年出产的上乘大米作原料,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年糕就成型了。有“玉色晶莹、韧而光滑、煮而不糊、炒而不粘”的美誉。
各种口味的年糕
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正在德华楼买年糕,“吃他们家的年糕30多年了。他家的年糕糯,不破不糊汤,不粘牙。”
德华楼的包子也是武汉人的最爱。它将京津风味与武汉风味完美融合,选料严格讲究,工艺一丝不苟。包子面皮松软,富有光泽与弹性。
都说包子好吃不在褶上,德华的包子是老一辈的大师们经过传承慢慢积累流传下来的,不同馅料配不同的皮。包子上的花是越细技术含量越高,起码保证18个提花褶。资深的白案师傅大概能捏出25个褶子花。
而蕴藏在面皮之内的肉馅,更是香而不腻。一口咬开,可以看见色泽诱人的肉汤,鲜味交汇在一起,让人吃了一口忍不住想吃第二口。
张大妈就是特地从青山赶过来买包子的。“他家的包子,讲究松泡、柔软、有弹性,好吃。”
在几代德华人不懈努力下,德华楼的小吃带给人们的是历经岁月不曾忘怀的味道,而这种味道正是年的味道,正是时间的味道,也正是武汉人不变情怀的味道。
今天的德华楼,依然在传承也在创新,在保留也在完善。它在日月更替中,用它自己的味道,唤起食客舌尖上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