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望岳楼老面馆
-
全称:
-
更新时间:
-
地址:
-
电话:
-
荣获:
-
颁发机构:
-
人均:
2021年第二批“常熟老字号”-兴福寺,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唐代诗人常建所写《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就是描述了破山寺的意境,一直被古今传诵,而破山寺就是今天的兴福寺。据说解放前宋氏姐妹游玩兴福寺后在旁边的山林中野餐,一碗蕈油面博得宋氏姐妹的大赞。
《题破山寺后禅院》描摹了这样一幅场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野生香蕈是这里特有的山珍。只有这里洁净的松树林和独特的气候才能孕育出这方美味。而它只在秋季才出场。每当香蕈季节,很多家住周边的阿婆、阿姨都会一早进山捡拾香蕈,然后送到山脚下的面馆。面馆得了山珍,撕去香蕈上的膜衣、洗净后现炒现做。那份可以成就美食记忆的香惹得各方吃客牙痒难耐,排队到傍晚也心甘情愿。
望岳楼老面馆的老板娘张淑英对我们说,她的面馆如果楼上楼下全坐满,可同时接待1000人。张淑英谈到望岳楼老面馆时,眼中充满了回忆的味道。她说,望岳楼老面馆以前叫兴福老面馆,从庙里分出来的时候,领的营业执照是素菜馆,当时面馆经营的面也是素面。
张淑英说,自己当年的老面馆名字曾经被挤掉了,才更名为望岳楼的,并且在工商已经重新注册了。
张淑英说,很早之前,她的母亲就在庙里的茶室工作,几十年后才分了出来,经过多少年的经营,才有了现在的模样。目前,该面馆员工已经接近30人。
说起蕈油面,首先要提起的就是蕈油的熬制。实际上,蕈油是兴福寺厨房传出来的制作方法,现在已经成为常熟当地的一种独特的工艺。截止目前,蕈油面已成为常熟的一张新名片,而食材中有“素中之王”之称的松树蕈,更是出名的美味。
蕈油面有许多经典故事。帝师翁同龢69岁回归常熟后,经常自瓶隐庐赴兴福寺,与法灯论学说经以“自澈”,住持常常以蕈油面款待他,翁同龢对蕈油面更是盛赞有加。而在近代,宋氏姐妹宋庆龄、宋美龄也曾畅游常熟路过兴福寺,在寺外500年的板栗树下,一碗兴福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扑鼻,色泽诱人,宋氏姐妹品尝后赞不绝口,连连叫好:“想不到小地方也有这么好吃的菜和面。”
现如今,常熟人已形成了早五晚八的生活习惯。因此,蕈油面是限时供应的,品尝美味的时间一般为早上和中午。望岳楼老面馆有很多顾客是外地人,而当地人也不少。在价格上,蕈油面是35元起步。
“我们现在只开一家店。最重要的原因是蕈油很难得。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原因。” 张淑英如是说道。
实际上,如同当地人所说,闲情雅致的休闲是流传在他们的血脉和生活当中的,常熟养育出了这么多既热爱生活又非常勤劳的人。表面上,晚八点,常熟的夜生活就结束了,但凌晨五点,却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常熟人在晨跑,一杯茶、一碗面就打开了新的一天。
在望岳楼,有个专门介绍蕈油面故事的馆。其中,介绍蕈的文章是这样写的:蕈,真菌的一类,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公元1703年吴林撰写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
对于蕈油的制作,该馆也给出了详细的描述:新鲜采下来的蕈又嫩又鲜,先撕去表层膜衣,洗干净后,用盐水浸泡三四个小时,然后才能下锅用素油熬。加工蕈油时一定要用纯正的农家菜油。
先将生姜块拍松,投入热菜油,等油锅烧到冒青烟时,锅离火口,慢慢放入八角、丁香等佐料,接着再将蕈放入油锅中爆透,再移到旺火上,加酱油、盐、糖等,烧到水分挥发就制作成了蕈油了。
从口味上,蕈油作为面“浇头”的蕈油面,均被称赞“香气扑鼻”、“鲜美异常”。如果辅以其他小菜,则更有常熟味道。
据不完全统计,仅常熟虞山风景区内就有近百家面馆,各方游客每年消费“蕈油面”212万碗,销售额近亿元。
蕈油面在当地之所以这么有诱惑力,其实是因为它可以提供人体每日所需能量的35.9%,以及钙、镁、铁、锌、铜等微量营养元素,极其符合现代人群对膳食结构的需求特点。
“好面始于好蕈,好蕈源自虞山。”张淑英笑着打了一个广告。
小贴士:
1. 常熟香蕈是有名的特产,加上是难得的山珍,所以近年来价格大幅增长。然而真正的虞山本地野生香蕈只有秋季上市,其他季节的均属从外地买来的,请有心一尝的食客选择秋季出动!
2. 望岳楼老面馆在当地颇有名气,很多当地人都会选择秋季去吃一碗蕈油面,外地游客也慕名而至。每天卖完即止,所以早一点去才不会落空哦。
兴福望岳楼老面馆美食小吃
-
更新日期:
-
小吃分类:
-
荣获:百味中国(江苏)之特色旅游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