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菜
-
全称:
-
更新时间:
-
地址:
-
电话:
-
荣获:
-
颁发机构:
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筵席,因其是同治二年的榜眼,又称“榜眼菜”。为官府菜中的代表,融合了广东菜和北方菜自成菜系。其风味咸甜适中,南北皆宜,尤以烹调海味最为著名。谭家菜烹制方法以烧、炖、煨、靠、蒸为主, “长于干货发制”,“精于高汤老火烹饪海八珍”。在融合了东西南北、官府市井的烹饪技法后,自成一派,从而创立了中国菜肴的一个巅峰,与“孔府菜”、“随园菜”并称为中国三大官府名菜。
在清朝末期、民国初期京都——北京,各方人士荟集,推动了烹饪文化的发展。于是,除了宫庭菜之外,官府菜,即大小官私养的烹饪班子创出来的独特风味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说,京华最出名的私家烹饪有三大家,即军界的“段家菜”、银行界的“任家菜”、财政界的“王家菜”。当时的说法是“私家名厨,实胜于饭馆”。但这些私家菜,也随着这些官府的老爷盛衰而起落,最后未能流传下来。真正流传下来的倒是从中小官僚家庭产生的,比如谭家菜和康乐餐馆。
谭家菜是清末民初官僚谭宗浚父子创始的,迄今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谭宗浚,字叔裕,广东南海人,他的父亲谭莹是清朝有名的学者,博学多识,写过不少书,教过不少学生。谭宗浚在1875年(同治十三年)27岁时考中榜眼以后,入翰林,督学四川,又充江南副考官,稳步跨进了清朝官僚阶层。
谭宗浚之子谭瑑青讲究饮食,更过于其父。谭宗浚离京充任外官时,谭瑑青亦随往,对各地方菜多有涉猎,积累食谱甚丰。清朝末年,一般官宦人家都热中于广置田产,唯独谭家父子仍然刻意饮食。谭家的女主人都善烹调,为了不断提高烹调技艺,他们不惜重资礼聘京师名厨,在烹调过程中将技术学到手。这样随请随辞,久而久之,谭家不断吸收各派名厨之长,成功地将南方菜(特别是广东菜)同北方菜(特别是北京菜)结合了起来,精益求精,独创一派。
谭宗浚后期,仕途不顺,回到广东老家,郁郁而死。到了宣统年间(1909年),谭宗浚的儿子谭瑑青再次来到北京,曾充任交通部、平绥铁路局、教育总署、内务总署、实业总署、监察院等处的秘书。当时社会比较敬重老名士,谭瑑青无党无派,政局动荡似与他无关,不论哪一派掌权,他总能混上一个闲职。说起来是个秘书,而他却不会做公文,只是给人作寿序、挽联等等,并陪同那些自称风雅的旧官僚们填词作诗,奉答唱和,赏花饮酒。名副其实是一个帮闲文人。虽然家境中落,谭瑑青却丝毫未改嗜吃之习。他那喜交游,好饮馔,讲究书画的种种嗜好,使得谭家仍然天天高朋满座,盛宴常开。谭家菜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声誉也日见高涨。一直到后来,谭瑑青宁愿卖房子筹款举宴,也从未在饮宴上稍微表示过退缩。
不过,谭瑑青终于落到了这样的地步;不得不将自家大名鼎鼎的谭家菜拿出来变相营业,以获得一些收入,补贴越来越入不敷出的家用。但这使谭家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谭瑑青虽然被称为“谭馔精”,但其本人是并不上灶台烹调的。谭家菜的真正烹制者,历来是谭家的女主人及为数不多的几位家厨。
从谭宗浚起,谭家的女主人便都善于烹调。当谭瑑青在宣统年间返京时,由广东携来两位姨太太,也都是烹调能手。谭瑑青的第一位姨太太早逝,以后独撑谭家菜的,一直是三姨太太。三姨太太姓赵,名荔凤。上世纪30年代,北京的报刊上报道谭家菜时说:“掌灶的是如夫人和小姐,主人是浮沉宦海过来人。”这如夫人便是指的三姨太太赵荔凤。赵荔凤初来北京时,年方二十多岁,端庄贤慧,聪颖灵悟,是一位善于理家的女子。她出身贫寒,从未上过学,只因善于烧菜,被谭家看中,纳为小妾。在迅速掌握烹调本领方面,她似乎有一种天才,到谭家不几年,她便将谭家祖传的烹饪秘决基本掌握了。来到北京后,她更向京师名厨学习了不少烹饪技艺。当时,谭家家资仍颇丰厚,天天都有聚会饮宴;谭瑑青常不惜重资聘请名厨来家掌灶,让赵荔凤借此机会,学做新菜。当时的名厨一般都有三四个最拿手的好菜,而三姨太太赵荔凤正是紧盯名厨的好菜,千方百计学到手。
这样,赵荔凤不但成为谭家菜之集大成者,而且又广泛吸取了京师各派名厨的特长,使谭家菜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被迫营业名噪京华
在谭家菜逐渐流入社会后,越来越多的人被其独具一格的美味所吸引,于是众口赞扬,名声大噪,甚至有“食界无口不夸谭”之说。当时订谭家菜宴席,必须转托同谭瑑青相熟之人。每桌席的价格在一百块钱左右。这个价格,一般中产之家是不敢问津的。但北京历来为首善之区,人文荟萃,各方面的人物云集,“口之于味有同嗜”,自然都想来尝尝谭家菜。第一次吃得好,第二次还想来。因此谭家菜的生意从来未清淡过。有些住在外地的人也要想方设法,以吃到谭家菜为快。例如著名画家张大千,对谭家菜甚为赞赏,与谭瑑青亦交谊甚厚。他住在南京时,曾多次托人到谭家买得刚出锅的“黄焖鱼翅”,立刻空运回来,上桌享用。
开始的时候,谭家只在晚上举宴,每次只办两、三桌。后来中午亦需备宴了,尚自应酬不过来。正像《四十年来之北京》一书中记载的:谭家菜“声名越做越大,耳食之徒,震于其代价之高贵,觉得能以谭家菜请客是一种光宠,弄到后来,简直不但无‘虚夕’,并且无‘虚昼’,订座的要排到一个月以后,还不嫌太迟”。当时,还有人做了一首《谭馔歌》,歌词竟将谭瑑青的名字按谐音称为“谭馔精”。《谭馔歌》甚长,其中专写馔之一节,写得淋漓酣畅,引人流涎,成为我们现在研究北京饮食史的一份珍贵资料。
谭家菜贵则贵,但燕窝鱼翅、山珍海味,俱是拿手佳菜;所有器皿,古色古香,都是顶上古瓷;一间客厅,三间餐室,家具皆花梨紫檀;古玩满架,盆景玲珑,四壁是名人字画;室雅花香,设备齐全,绝非一般餐馆可比拟。因此,凡吃过谭家菜者,皆称“不为妄费”。
要吃谭家菜,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便是,无论吃客有多高的权位,都需走进谭家门来吃谭家菜,谭家概不出外会。有一次,汪精卫到北京,在新建胡同商震公馆里宴请北京名流,通知谭瑑青,希望谭家能来出一次外会。谭瑑青回绝了。后来双方妥协,谭瑑青答应为汪做两道菜,一道“红烧鲨翅”,一道“蚝油紫鲍”,但都是在谭家做好后,由谭家家厨端送去的。至于出外会的事,谭瑑青始终未曾应过。
甜咸适口南北均宜
在饮食界素来有“南甜北咸”之说。而谭家菜在烹调中往往是糖、盐各半,以甜提鲜,以咸提香,做出的菜肴口味适中,鲜美可口,无论南方人、北方人都爱吃。
谭家菜在品味上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原汁原味。烹制谭家菜很少用花椒一类的香料炝锅,也很少在菜做成后,撒胡椒粉一类的调料。吃谭家菜,讲究的是吃鸡就要品鸡味,吃鱼就要尝鱼鲜,绝不能用其他异味、怪味来干扰菜肴的本味。焖菜时,绝对不能续汤或兑汁,否则,便谈不上原汁了。谭家菜的这些独特之处,曾大受一批老饕们的赞赏,以至于心醉神往,趋之若鹜。
谭家菜在烹调上的特点是火候足,下料狠,菜肴软烂,易于消化。谭家菜是家庭菜,讲究慢火细做,不像一般菜馆里的菜,出于营业的需要,多是急火速就的。因此,在谭家菜中,采用较多的烹饪方法是烧、、烩、焖、蒸、扒、煎、烤,以及羹汤等,而绝少爆炒类的菜肴,亦不讲究抖勺、翻勺等技术。
在谭家的厨房里,共有四个火眼。两个火眼:一个是烧菜用的,一个是放蒸锅的;另两个小火眼:一个是菜用的,另一个是烤叉烧肉用的。灶中烧的是硬煤,火力很好。厨房内无论何时,总是干净利落,有条不紊,绝听不到菜馆子里那种炒勺相击的声音。
所谓下料狠,反而是指吊汤时舍得多下料。凡是传统的中国菜,都是依靠厨师精心吊制的汤料来提鲜的,尤其是烹制鱼翅、燕窝、熊掌一类山珍海味,更需要好汤料来辅佐。谭家菜的清汤,是用整鸡、整鸭、猪肘子、干贝、金华火腿等原料熬制而成的,其汤清而味浓,极为鲜美。因为吊出的汤好,烹制出的菜便更加鲜美。
谭家菜非常软嫩鲜美,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实际上,常来谭家聚餐者,也往往是那些老学究、老名流、老官僚们,他们讲究细细地品味,喜欢软烂的菜肴,谭家菜之于他们,正是对口味的佳肴了。当然,所谓火候足,也并非样样菜都如此,譬如谭家菜中的白斩鸡,干脆是用开水烫熟的,就谈不上“火候足”,但其嫩非凡,鲜美无比。所以,说谭家菜火候足时,也不可一概而论。
赵荔凤做为后期谭家的主妇,不但是谭家菜的烹饪者,而且是谭家菜原料的采购者。为了保证谭家菜的质量,她每天清晨总是亲自提篮到市场去采购,非货真价实者不购。她专门包有一辆月车,每天早晨六点便乘车出门了。到上世纪30年代后期,谭家菜变相营业以后,鸡、鸭、鱼一类原料不必再出去买了,每天都由菜市场送上门来,但是燕窝、鱼翅一类的山珍海味,则仍由赵荔凤亲自上市场去挑选。由于经常采购,她同聚兴诚海味店、义诚源海味店、泰和坊鸡鸭店等店铺的掌柜都极相熟,这些店铺来了好货,常常为她留着,候她先来挑选。她的选购能力是很强的,哪块鱼翅有节沙,哪批鲍鱼质量差,她一眼就能看出来。对于次货,即使是大减价,她也从不购买。谭家父子在吃上,历来是非常过细,非常挑剔的。他们吃熊掌,必须选左前掌,因为据说这只掌是熊经常用舌头舔的,所以格外肥美;吃鱼翅必要选“吕宋黄”;吃鲍鱼必要选珍贵的紫鲍。
谭家菜在烹制名肴中,又以燕窝和鱼翅的烹制最为有名。在谭家菜中,鱼翅的烹制方法有十几种之多,如“三丝鱼翅”、“蟹黄鱼翅”、“沙锅鱼翅”、“清炖鱼翅”、“浓汤鱼翅”、“海烩鱼翅”等等。这些菜均系家庭制作方法,用料实惠,鱼翅全凭冷、热水泡透发透,毫无腥味,制成后,翅肉软烂,味极醇美。而在所有鱼翅菜中,又以“黄焖鱼翅”最为上乘。这道菜选用珍贵的黄肉翅(即吕宋黄)来做,讲究吃整翅,一只鱼翅要在火上焖6个小时。这样焖出的鱼翅,汁浓、味厚、吃着柔软糯滑,极为鲜美。
谭家菜中的“清汤燕菜”更有其独到之处。它不采取用碱涨发燕窝的办法,虽然那样发出的燕窝颜色白,量也显得多,但是营养会有很大的损失。在谭家菜中,这个菜的做法是:用温水将燕窝浸泡3小时,再用清水反复冲漂,细心地择尽燕毛和杂质。待燕窝泡发好后,放在一个大汤碗内,注入半斤鸡汤,上笼蒸二三十分钟,取出分装在小汤碗内。再把以鸡、鸭、肘子、干贝、火腿等料熬成的清汤烧开,加入适量的料酒、白糖、盐、兑好味、盛入汤碗内,每碗撒上几根切得很细的火腿丝,即可上桌。此菜汤清如水,略带米黄色,味道鲜美,燕窝软滑不碎,营养价值高,是潭家菜中的代表作。
谭家菜,官府菜的代表,由清朝官员谭宗濬的家人原创,因为谭宗濬是同治十三年的榜眼,所以谭家菜又叫“榜眼菜”。
说起谭宗濬,来自广东省的他,爱吃懂吃可以说再正常不过,大概是翰林里唯一研究菜的人了。据说他一生都酷爱珍馐美馔,甚至还亲自监制,热衷于在家中设宴跟好友分享菜肴。
过去想吃谭家菜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是谭家的家宴,根本不对外。直到清朝统治结束,谭家迫于生计,才渐渐开始对外承办宴席。
高端的食材和独特的口味,很快就让谭家菜名声大噪,更有“食界无口不叫谭”的美誉,谭家菜这才真正成为一个饭店。
以烧、炖、煨、烤、蒸为主的谭家菜,很少使用味道过重的香料,经常是糖盐调味,还擅长使用干货,高汤更是一绝,燕翅鲍各种山珍海味都是拿手的菜品。
如此用料,每桌宴席的价格自然不菲,吃得起的都是政商界的名流,但生意却从未冷淡,即使需要提前很久预约也不能阻挡食客们的热情,可见谭家菜之美味。
“清汤燕窝”是谭家菜中的代表作,三小时泡发燕窝,反复洗净后,放入鸡汤蒸三十分钟,盛在小碗里,再把用鸡、鸭、肘子、干贝、火腿等熬成的汤烧开后加入其中,调好味,每碗还要放一些火腿细丝。这道菜营养价值极高,鲜美无比。
吃谭家菜,还有一些特别的规矩要知道,那就是每桌酒宴都要给主人留个位子,谭家主人也会在宴会上与食客们交流一些关于美食的话题。
再有,无论对方有多位高权重,谭家的厨师从不外借,要吃谭家菜必须登门。
1943年和1946年谭瑑青、赵荔凤夫妻相继去世,谭家菜一时间遭受重创,在由彭长海继续坚持了几年之后,谭家菜离开了谭宅。
尽管如此,谭家菜从清朝至今,几辈人从未中断,这也让谭家菜的烹饪技艺很好地传承下来,让现在的人们可以看到最正宗的官府菜。
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谭家菜入驻北京饭店,让谭家菜又恢复了昔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