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美食名菜-凯发一触即发

眉山市美食名菜

鸡豆花

“豆花不用豆,吃鸡不见鸡,似花还非花”,鸡豆花成品与豆花几无分别,白色带淡黄色卤汁,但却不含豆。据传这道菜曾是宫中御品,先用厚刀背将鸡脯拍细,万不能剁碎,再与蛋清一起做出这道号称天下独一无二的“鸡豆花”。味道清淡爽滑,既无鸡味,也无豆味,实在是奇妙得很。

东坡肘子缘于东坡肉,苏东坡谪贬黄州,经常炖猪肉,并写下《猪肉颂》:“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热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东坡肘子传统做法是取猪前膀或后肘汆水去沫,微火慢炖至七分熟,捞出摊凉后上笼蒸熟。取姜末、蒜蓉等调“姜汁味”,淋在肘子上,撒葱花、香菜即可。东坡肘子在眉山流播甚广,多家餐厅皆能制作。具有“肥而不腻、耙而不烂”特点,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咸鲜适口,口齿留香,深受食客喜爱。

眉山凉拌鸡历史悠久,口味纯正,尤以丹棱李鸡肉、八大块的凉拌鸡和青神汉阳棒棒鸡为最佳。 眉山凉拌鸡精选丹棱老峨山生态鸡、青神汉阳坝土鸡,经宰杀、煮熟、晾冷、斩块、拌料、调味等18道工序而成。成菜鸡块油亮,块大多汁,麻辣香鲜,深受食客欢迎。 眉山凉拌鸡中的青神汉阳棒棒鸡和丹棱八大块手撕鸡,均入列眉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洪雅、丹棱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当地出产的山羊,肉质细嫩,无污染,是当地百姓喜爱的美食之一。 碗碗羊肉与羊肉火锅的做法大同小异:当天宰杀活羊,当天下锅煮肉熬汤,确保肉色光泽鲜亮,肉味喷香脆嫩,汤色纯正乳白,稠而不黏,汤味鲜美、醇香。 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补元阳益气血的温热补品。因此,早上起来,吃上一碗羊肉,不仅方便、实惠,还能让你一整天都精神头十足。

农家镶碗又名“农家剪刀圆”,起源于洪雅民间,因形似剪刀刀尖而得名。该菜是以前农家杀年猪时作为款待亲朋必备当家菜,此菜造型美观,口感层次丰富,营养价值极高。

藤椒鱼汤色清亮,味香浓郁,藤椒的芳香与淡淡椒麻,青椒的鲜香与柔柔的辣味,层次分明,回味悠长。藤椒鱼采用调料极少,但口味极佳。缘于主人对鱼类美食的情有独钟以及坚持不懈,历经数年,“瓦山湖藤椒鱼”终于脱颖而出,成为瓦屋山旅游必尝的“明星”佳肴。

据《丹棱县志》载:“古邑丹棱,时至腊月,民逮天寒,以米磨浆,入缸存之,数日,蒸而食之,名曰丹棱冻粑。”丹棱冻粑制作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民谣云:“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蒸冻粑。”丹棱冻粑是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已发展为传统手工工艺与现代化工业生产相结合的重要产业。 丹棱冻粑制作工艺繁琐、口味众多,可蒸、炸、煎、烧、烤热食用,深受顾客欢迎。尤其火烧炙后,外表金黄,里嫩溢香,最受“好吃嘴”追捧。

藤椒钵钵鸡是苏轼笔下“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的瓦屋山区、青衣江畔的一道民间美食。瓦屋山区盛产生态鸡、青衣江畔独有藤椒树,二者的结合包融,诞生了藤椒钵钵鸡。经代代口传心授,藤椒钵钵鸡已成为洪雅县很多餐饮单位的招牌菜,也是洪雅县旅游餐饮脍炙人口的佳肴名菜。 藤椒钵钵鸡以当地生态公鸡煮熟开片,鸡汤调藤椒油、青红椒而成。成菜色泽分明,肉香而q弹,咸鲜适口,麻辣适度,最为食客称道。

苏东坡喜食猪肉,常说“午餐便一肉”“食猪肉,食美而真饱”。佛印和尚住持镇江金山寺时,毎以烧猪肉以待东坡。一日,佛印烧好的猪肉却被人盜食了,东坡戏作小诗曰“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雪芽东坡肉”,精选生态五花猪肉,配以多种调料香料加入产于瓦屋山的雪芽茶叶精心烹制,既有红烧肉的醇香,又巧用茶叶解腻。成菜皮薄肉嫩,色泽红亮,汁浓味醇,香糯可口。

鸡豆花是传统川菜,更是国宴川菜。眉州东坡制作的“东坡鸡豆花”有机融合“鸡豆花”和“开水白菜”两款经典川菜而成。苏东坡有诗曰:“黄鸡白酒云山约,此计当时已浩然。” 东坡鸡豆花以荤托素,吃鸡不见鸡。选眉山当地生态鸡,以脯肉锤茸,开水冲制。另选白菜心,鸡汤作底。两款川菜汇于一盅,汤清肉醇,如梦如幻,每一口都是传奇。

苏东坡性好食鱼,小时候常在岷江边抛丝垂钓。谪贬黄州有诗云:“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东坡创制的烹鱼法多达5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坡鱼,又名“东坡五柳鱼”。 眉州名厨熊传勇在传统东坡鱼做法上大胆创新,用黑龙滩生态花鲢,去头、尾,剔肉打成鱼糜,入蒸锅定型装盘,另炒鱼香料淋上成菜。 东坡鱼无骨无刺,鲜嫩适口,营养丰富,补气益血,特别适合老人、妇女和孩子食用。

斗鸡公(菇)是四川丘陵山区独有的原生态天然菌菇。仁寿所产斗鸡公色泽鲜亮,伞大饱满。烹制时将新鲜斗鸡公洗净,分丝装盘。另选老母鸡、鲫鱼及新鲜猪棒子骨慢火熬汤,鲜鸡蛋摊饼与鸡汤形成锅底,再将斗鸡公入锅煮熟即可食用。斗鸡公(菇)火锅食材易得,操作不繁,斗鸡公鲜嫩滑爽,其汤汁浓稠醇香。食菇喝汤,健康养胃,是不可多得的时令佳肴。

龙眼酥是眉山传统地道小吃,是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同僚刘监仓邀他品尝自家点心。苏东坡咬了一口,问:“为甚酥?”刘监仓不知如何回答。苏东坡又咬一口,再问:“为甚酥?”刘监仓方回过神来,原来苏东坡为这点心取了个名字,叫“为甚酥”。已倾潘子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为甚酥”的做法传回家乡眉山,因其外形酷似龙眼,故改名为“龙眼酥”。

网站地图